|  馬術治療簡介  |  認識馬術治療 馬術治療及其遠景  |    臺灣馬術治療的現況及未來願景  |

馬術治療簡介

 

馬術治療簡介(Hippotherapy)

作者:張玉麟,台大物理治療師/黃于芳,榮總職能治療師/王挽華,馬術治療初級導師

 

什麼是「馬術治療」(What's "Hippotherapy"?)

Hippotherapy馬術治療,或稱治療性騎馬,簡單來說,就是以馬作為一種治療工具(modality)使用,類似物理治療中常使用的大球、滾筒或楔形木。利用馬的律動及在馬上可以設計一些治療計劃,對生理、心理、認知、社會化及行為上有問題的病患進行治療。

就騎馬這個活動而言,以它的目的,在德國可分為醫療(medicine)、馬術(horsemanship)、心理─教育(psychology-education);而在美國將它分為治療用(therapy)、教育用(education)、運動(sports)、休閒娛樂(recreation/leisure)等四種目的,目前在美國騎馬活動中,各類比例如。其中馬術是一種騎馬技術的比賽,看的是參賽者對馬的控制能力,其評分標準是馬在行進、轉彎、花式等動作的優雅程度及騎師與馬匹的配合度;相較於馬術,馬術治療並非教導殘障者騎馬的技巧,而是將馬作為治療的輔助用具(equine-assisted therapy),藉由馬術治療計劃(therapeutic horseback riding program)使身心障礙者得到治療效果。馬術治療(therapeutic horseback riding)一詞本身僅是一常用的泛稱,在各國尚有:Riding for the disabled(英)、Riding for the handicapped(美)、Therapeutic riding(美)等。


馬術治療的發展(History)

馬術治療的起源甚早,依據不同的作者,其所陳述的發展背景不盡相同,綜合來說最早可追溯到希臘神話中,醫神 Aesculapius 將無法治癒的病人放在馬背上以振奮其精神。西元前五世紀,在希臘就利用馬來為傷的士兵作復健。

而在馬術治療的發展中,不可不提的是 Mrs. Liz Hartel,她是一位騎術愛好者,不幸于1943年罹患小兒麻痹.在接受手術及物理治療後,可以藉助拐杖勉強行走,但她並不放棄她所愛好的騎馬活動,當她重回馬背,她發現自己的背肌肌力及下肢的協調性明顯改善。於1952年,Mrs. Liz Hartel 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馬場馬術的銀牌。

其後,騎馬對於殘障者的好處引起英國人的注意,於1957年開始介紹騎馬活動給殘障的小朋友與成年人。1965年,挪威籍的物理治療師 Mrs. Eilset Bodther 為殘障朋友成立了第一個馬術中心(riding center)。自1957年至1970年的13年間,大家漸漸重視騎馬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好處及成效,於1970年,全英國有80個殘友的馬術中心。

美國在1969年於密西根州設立了第一個殘障者騎馬中心(center for riding therapy for handicapped),1970年開始執行馬術治療計劃,每周約有200名學生。除了推動身心障礙者騎馬外,還積極培育此方面的專業人士,他們為有心參與馬術治療的人士開課(instructor-course),並於課程結束後給予證書(certificate)。1986年,在北美有超過350個認可的治療性騎馬中心。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廿四個國家有馬術治療的發展,其中較著名的國際性機構有北美殘障者馬術協會(North American Riding for the Handicapped Association,NARHA)以及傷健策騎協會(Riding for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RDA,1969年成立)。

臺灣于1998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正式開始在臺灣推動馬術治療。

馬術治療的分類(Classification)

馬術治療依其治療方法、歷史發展,可分為以下三類:

A.Classic Hippotherapy

所謂Hippo,即是希臘文中"馬"的意思,所以Hippotherapy就是利用馬來進行治療的方法,而Classic Hippotherapy是最早德國系統的治療方法,自1960年代開始在歐洲盛行。它只能由專業的治療師(包括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聽語治療師等)實施。在此類治療中,患者是被動地擺在馬背上,治療的進行完全是由馬的動作來影響患者,治療過程中所重視的是患者在馬背上的姿勢與他對馬的律動(rhythm)所產生的反應。

B.Hippotherapy

Hippotherapy,人稱為American Hippotherapy,是一種基於Classic Hippotherapy的方法,加上各領域的專業治療理論基礎架構而成,它可以應用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聽語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領域,各有其理論依據。雖然其最主要的目的常是在生理方面的進步,但它也能改善心理(psychological)、認知(cognitive)、社會性(social)、行為(behavioral)以及溝通(communication)等方面的問題。它提供了一個設計好的環境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覺刺激,使患者在馬上最終可以達到改善功能的結果。

C.Developmental Riding Therapy

這是Jan Spink在1980年代發展的治療方法,它強調多領域的治療(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提供更多種不同患者的參與,甚至加入騎術的訓練。它的構成包括: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計劃,使其在上馬下馬時獲得不同強度的刺激、在馬背上採取促進發展的姿勢以刺激發展、騎馬技巧的訓練、選擇適當的馬匹以進行治療以及受過訓練的專業治療師。它是騎者由治療性馬術進步到休閒娛樂騎馬活動間的橋梁。同時它有一個特色,即可以團體治療的形式為之。


預期效果(Effect)

1.生理方面

a.促進平衡
b.增加肌力
c.增加關節活動度
d.促進動作的協調性
e.肌肉張力正常化
f.維持對稱與直立姿勢
g.強化心肺功能

2.心理與社會功能方面

a.增加自信心
b.自我的概念與自尊
c.專心注意能力
d.空間方向感
e.促進聆聽的技巧
f.學習的意願
g.加強口語或其他溝通能力的表達
h.促進社交的技能
i.激發鬥志與冒險精神

理論基礎(Rationale)

1.生理效益方面

a.馬的步態局與其骨盆動作(Gait of the horse and movement of the horse's pelvis)
馬的步態依其速度可區分為慢走(Waik)、快走(Trot)及跑(Canter),分別為四拍、二拍、三拍。在馬術治療中,大部份會選擇慢走,尤其對於中重度身心障礙的朋友。根據研究,馬的步頻(Cadence)相當於成人的步頻,一般而言,成人的步頻大約是110∼120步/分鐘,而成馬的步頻約為100∼120步/分鐘。馬在慢走時,其骨盆的律動與人走路時骨盆運動相似,1997年Fleck比較了24位正常的小朋友在跑步機走路以及于馬慢走時在馬背上骨盆的活動,發現在線性位移方面,二者的次序(Sequence)及頻率(Frequency)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在於其位移量(Magnitude),研究者認?這是由於馬的體型較大的緣故。另外,1992年Freeman利用量化的運動學分析(Quantitative kinematic analysis)研究馬在慢走時三個平面骨盆的運動,結果類似於1975年Perry等人所研究人走路時三個平面的骨盆運動。由上可知,馬術治療可以提供殘障人士或是身心障礙兒童如腦性麻痹患者等有錯誤的動作模式或是從未有走路經驗的患者體驗一個接近正常人類走路的模式。

b.馬背上的姿勢控制(Postural control during hippotherapy session)
如前面提到的,馬術治療並不是要求騎者學習如何駕馭馬匹,而是讓騎者對馬的律動產生動作反應。1985年,Citterio指出這種反應並沒有涉及大腦皮質,而是一種姿勢反射與反應;1985年Glascow 及1988年Schmidt等人也有類似的見解,認為這種反應是一種Subcortical level的反應,而非經過思考或意識控制的結果。1987年Carr及Shepherd以及1988年Schmidt分別指出人對於這種律動的反應是一種開放式的工作(Open task),是連續不可分割的動作,這種動作能讓騎者產生預期心理而作出適當的參與(Anticipate)一預備(Prepare)一反應(Respond)。在騎者適應後或其能力改善,便可以改變速度或方向以增加其挑戰性:若馬的步長加長(Overtracking),會誘發騎者軀幹屈曲(Trunk flexor)的反應,若步長變短(Undertracking),則會誘發騎者軀幹伸直(Trunk extensor)的反應,若採取長短交替的步態,則會使騎者整合對屈由與伸直的控制能力。此外,若在馬場中設計馬的行徑路徑(schooling figures),如走圓形、8字型...等,可加強訓練誘發軀幹轉動的動作(trunk rotational movement)。

c.馬術治療所得到的技巧(Skill acquisition during Hippotherapy)
如前面所提,成馬慢走的步頻約為100-120步/分鐘,一般治療一堂課約?30-40分鐘。也就是一堂課馬會走超過3000步,那騎者就會有上千次練習重心位移及姿勢控制(weight shift and posture control),根據動作學習理論(motor learning theory)重復的練習對學習新動作是很重要的,馬術治療課程中自然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1998年,MacPhail等人比較正常兒童與腦性麻痹兒童在馬背上的軀幹反應,利用運動分析(kinematic analysis)研究其側邊軀幹反應,發現馬的骨盆動作是雙重頻率的正弦曲線(dual frequency sinusoidal curve)而非一簡單正弦曲線(simple sinusoidal curve),因而提供了騎者較複雜的型態,所以騎者就需要較好的姿勢反應來應付此項任務,而正常兒童對於此種骨盆動作會做出適當且一致性的平衡反應(Equilibrium reaction),而雙邊麻痹小朋友雖然不像正常兒童有一致性的反應,但馬術治療對他們而言,仍有誘發平衡反應的效果,但對於四肢麻痹的兒童,馬術治療可能加強他的代價策略而不是誘發正常的姿勢反應

d.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是一種神經處理的過程(neural processing),中樞神經將來自身體各部及環境的感覺訊息加以組織後,可讓個體可以有效運用肢體與環境互動。換句話說,即是腦部作選擇、增強、抑制、比較,且與其他感覺訊息作用關連的功能。它是1972年由一位職能治療師AJeanAyres所提出。 在馬術治療中,利用感覺統合技術介入治療,提供觸覺(又包括壓覺、溫覺)、前庭覺、本體感覺等感覺輸入及經驗,讓騎者有機會作有意義的行為,而能計劃或組織適應性行為(adaptive behavior)。
除了被動的利用馬的律動來引起身體的反應外,我們還可以讓騎者在馬背上做出特定的動作,用傳統的治療方法來誘發騎者的動作,以達到加強肌力、降低張力等效果。

e.馬背上的運動(Exercises on the horseback)
透過馬背上的運動可藉由保持頭在正中位置或利用上肢來承重以降低tonic neck reflex。在馬背上的運動可由一開始治療師幫病人被動運動,到後來病人可主動運動。其中治療師可運用以下傳統治療手法來誘發。

(1)玻巴斯理論(Bobath approach)。
由神經發展系統(neurodevelopment system)強調動作的順序(sequence of motor activity)來刺激正常運動的?生。此外可利用肌肉放鬆技巧(muscle relaxation technique)來降低不正常的肌肉張力。
(2)路德理論(Rood approach)
藉由從皮膚、肌肉、肌腱的各種感覺刺激來抑制不好的肌肉張力,誘發正常的肌肉反應。還可配合發展次序進階提高功能性(functional status)。
(3)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強調動作的模式,例如:lifting,chop等,在加上動作時間的掌控(timing),來誘發所要的正常動作。
利用以上傳統治療手法,皆可以降低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以提高動作能力。

2.心理效益方面

心理效益是馬術治療與傳統醫療體系重大不同之處。 不同於在醫院中其他形式的治療,通常馬術治療對於需要長期復健的殘障人士及兒童有較高的吸引力,促使他們有較高的興趣(motivation)參與治療3,尤其馬術治療時。能讓殘障者尤其是小朋友接觸到人以外的生物,可藉由與馬的互動及照顧馬等活動中獲得自我的肯定與自尊。當騎者坐上馬背,可以不必依賴他人,而有獨立自主的感覺,以及征服感、控制感。此外,Rosenthal指出,人皆有尋求危險刺激的內在需求,而騎馬本身為一略帶危險性、挑戰性且不十分普遍的運動,因此,可以激發參與者的鬥志。
當騎馬時,馬提供了感覺的刺激輸入(sensory input),其中包括觸覺、前庭覺、本體感覺等感覺,當人感受到這些感覺刺激,大腦就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達到鎮定、放鬆的效果;若感覺刺激傳達到較高的大腦中樞,就會產生改善語言、專心、變化情緒及行為的效果。 騎馬的訓練可以增加騎者專心注意的時間、空間方位感,以及凝聽的技巧、學習的意願及溝通能力,因在騎馬活動過程中,騎者須與馬及協助者、治療師或其他騎馬者互動,可以促進其社交技能。

課程基本需要(Basic Requirement)

1.場地(Arena)

馬術治療的場地,與一般馬場馬術使用的場地相同.其大小為20 ×40及20 ×60公尺兩種規格,初學者大約只使用到其中的一半。地面應該是草地或沙地。最好能夠有屋頂覆蓋以便在任何氣候下皆可以從事馬術活動。在馬場中應有明確的標示與控制點,以及仿真外界環境所需的標定物。一般在馬場中,治療師可以依據不同的治療需求採取不同的路線。另外,戶外場地亦可考慮,若在裝備足夠的狀況下,可以騎到不同的環境,例如樹林中、海邊(海灘)、上下山坡等,增加環境的變異性以提供患者更多的外在刺激。

2.馬(The Horse)

在馬術治療中,馬扮演著成敗的關鍵,但是世上並沒有專為馬術治療所生產、培育的馬匹,因此馬匹的選擇與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馬匹的選擇應考慮牠的種類(Type)、特色(Character)、氣質(Disposition)、外型(Conformation)以及合適性(Suitability)。馬的氣質在選擇馬匹時,是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選擇易與人親近(People-oriented)、有耐心、可靠且鎮靜的,但也不能太過於遲鈍、過於神經質或是膽小、急躁。
在馬的外型方面,較適於馬術治療的馬身長約14.3至15.3 hands(一個hand約?4英吋)骨架?長直型,以增加騎者的舒適度且能在馬背上做出各種動作;在比例上頭不能太大以保持重量的平均;眼睛不能太靠近或是盲點太大,愈分開愈好,才有寬闊的視野;靈敏的耳朵,表示其注意力集中,不會心不在焉;頭與脊柱間的關節活動度要夠大,才能平衡自身與騎者的體重;頸部至背部的曲線要平順;頸部肌肉要厚實,兩肩隆起的部份(Wither)要有明顯的界限;背肌也要厚實;肩部不能太過陡峭以增加步長及動作協調性;軀幹不能太胖以方便騎者跨騎;臀部要柔軟有彈性,且協調性佳以提高其平衡能力;腳要直,才有優雅的步態。
總結以上對於選擇治療用馬匹的條件,學者提出馬的評估量表,包括評估馬的行為的Equine Behavioral Profile System,評估馬的動作的Equine Movement Performance Instrument。
馬的訓練主要由馬場的專人負責,而用於馬術治療的馬,必須特別針對在馬上的各種動作實施訓練,以使馬不會害怕或不安。
在馬術治療時,帶領馬行進的方式有三種:單人在馬側引導、雙人于馬的兩側引導、利用韁繩由單人在馬後引導。

3.治療團隊(The therapy team)

馬術治療的團隊成員在現場主要包括物理治療師、導師(Instructor)、陪騎者(Sidewalk)、領馬員(Leader)等,其他尚有醫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馬房管理員、馬術教練、獸醫等專業人士的協助。

a.導師:負責馬匹與團隊成員的教導,並負責治療過程中的安全與馬匹的訓練安全、引導治療過程的進行。他必須經常和治療師討論以確實瞭解騎者的能力和治療目標,並且必須選 擇適當的馬匹。

b.物理治療師:主要的工作?評估騎者的能力,設定實際的長期與短期治療目標、給予團隊成員治療上的專業指導或諮詢、與騎者的醫師或治療師保持密切聯繫,以使雙方掌握騎者的狀況、隨時記錄騎者的進步情形,以幫助醫療與研究。從事馬術治療的物理治療師應該對馬的普通常識有所認知並有騎馬的經驗。

c.陪騎者:嚴格說來陪騎者是由義工擔任,不過在國內因環境不同我們可商請兒童的父母擔任,但是為了不要使兒童有依賴性,我們會以其他兒童的父母相互交換協助。在騎者的初學階段在馬的旁邊預防騎者由馬上落下,並不是扶著騎者。此外,必要時他應該負責和騎者溝通,使騎者瞭解導師或治療師的指示。他也要注意輔助用具的使用及騎者姿勢的變換以使騎者舒適且安心地騎馬。

d.領馬員:其職責為瞭解治療所需的動作,以引導馬匹作出適當的反應、控制馬的步幅、速度、行進方向、在馬改變速度或方向前提醒騎者以利作出適當反應、並應檢查馬匹配件的 狀況和安全條件,並針對個別騎者作適當的調整。領馬員應該對馬匹應非常熟悉,包括其自然本能、感覺和反應。

對於專業人員的訓練在1970年美國密西根州的殘障者騎馬中心就有一套訓練的課程,對於參與的人員發予證書。而有系統的訓練是由1987年Harmony所創立NEAT Program(National Equine-Assisted Therapy Program)。

4.設備、配件與輔助用具(Equipments)

為了使患者在治療時,能夠養成獨立不依賴,訓練與其他正常騎士儘量相同,原則上,輔具使用愈少愈好。而基本的配備如下:

a.馬龍頭
b.馬鞍
c.肚帶
d.鞍墊
e.韁繩
f.上馬用階梯、斜坡及輔具

對於不同的病人選擇上馬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注意儘量不要引起病人緊張,以避免誘發不正常的肌肉張力。

課程安排(Program)

在時間(Duration)的選擇上,一般而言一堂課約為30-40分鐘,頻率(Frequency)為每週一次至二次,至於課程內容包括有:


1.暖身運動(Warm-up)

包括地板熱身操及木馬熱身操,在上馬前熱身,鬆弛僵硬之關節,維持對稱與直立的姿勢,加強學習的意願,專心注意能力。

2.馬背運動

可以利用之前所提的傳統治療手法讓患者在馬背上做出主動或被動的運動,以降低肌肉症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以提高動作能力,亦可增加身體自覺、敏感度、協調性。

3.緩和運動(Cooling-down)

一般而言可由領馬員帶著馬去草坪吃草,一方面可讓騎者建立與馬之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可讓馬匹緩和休息。

4.團體治療

可利用團體一起治療來增加騎馬的樂趣,及提高騎者之間的互動,亦可利用環境做仿真,增加騎者在治療時的創造力。治療師可在馬上輔助或在馬側輔助。

適應症(Indication)

1.神經方面病患(Neurological Diseases)

a.腦性麻痹(Cerebral Palsy)
b.脊柱裂(Spinal Bifida)
c.肌肉萎縮(Muscular Dystrophy)
d.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e.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f.中風(Stroke)
g.腦傷(Brain Injury)
h.小兒麻痹(Poliomyelitis)
i.視覺缺損(Visual Deficit)
j.聽覺缺損(Hearing Deficit)

2.骨科疾病(Orthopedic Diseases)

a.關節炎(Arthritis)
b.關節置換(Joint Replacement)
c.截肢(Amputation)
d.先天性肢體缺損(Congenital
3.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
a.自閉症(Autism)
b.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行為問題兒童(Behavior Problem)

d.唐氏症(Down Syndrome)

對於馬術治療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以腦性麻痹為受試者的報告為主,一般而言對於腦性麻痹患者,馬術治療的效果包括有:改善姿態、平衡、以及協調性、降低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力。在行走方面,可矯正步態及降低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根據家長陳述,小朋友的功能活動度也提高,但是MacKinnon就曾經提出,一般馬術治療的研究尚有許多缺失以至於缺乏有力的證明。例如:受試者人數較少缺乏同質性的受試者比較,此外評估的標準也未經標準化等。皆是以後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補強的。另外在生理效果方面的研究,雖然大部分的報告都指出,治療後的效益相當明顯,但仍缺乏長期追蹤效果的報告。

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

1.脊椎手術後八到十二個月內
2.脊椎或椎間盤發炎,騎馬後會惡化者
3.疼痛或感覺缺損因騎馬而惡化者
4.脊柱側彎超過30至45度者
5.脊椎、髖關節或下肢關節活動度不足,致無法舒適地坐在馬背上者
6.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7.在一段時問的治療後沒有達到預期的進步者
8.治療後情況惡化者
9.體重超過馬可負荷範圍
10.有心血管疾病無法承受費力的活動者,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
11.有出血現象者
12.對馬或馬場環境嚴重過敏者
13.無法控制的行為問題會傷害馬或其他人者
14.女性置有導尿管者
15.其他極不穩定的內科疾病

注意事項(Precaution)

1.耐力不足
2.糖尿病
3.嚴重感覺缺損
4.嚴重行為問題,可能傷害馬或其他人者
5.會因馬或馬場環境引起過敏或氣喘者
6.正在使用抗凝血治療或容易有血栓者
7.懼馬者
8.其他疾病未經醫師許可者

結論與後記(Conclusion)

馬術治療帶給身心障礙者在生理方面,解放了行動上的束縛,促進平衡、增加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促進動作協調、肌肉張力正常化及增強姿勢控制能力。在心理方面,建立起自信、自律、自尊及自我概念,增強動機及鬥志以及建立起空間方向感、溝通表達的能力及社交技能。使腦性麻痹患者家屬願意走向戶外,走向人群,而不再是自己默默承受這種負擔。讓社會一起來正視、瞭解及關心腦性麻痹兒,不再將他們排除在人群外。

馬術治療須經絕對的安全,不僅是馬匹、馬場,更包括治療的正確與熟悉,我們認為任何一位參與馬術治療的工作者,都應有不斷學習和謙遜的精神,像一位優雅的騎士表裡如一這樣才能確保治療的品質,也是對伙伴的尊重。


  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 版權所有 © 2006 RDA of RO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11220 臺北市北投區振興街45號  電話:02-28236450 傳真:02-28236451